《纽约时报》重磅赛事来袭——纽约时报社论竞赛2023参赛规则整理!

除了美国AMC竞赛以外,还有很多备受各界推崇的中学生赛事,纽约时报论文竞赛是美国高中生英语写作竞赛中含金量最高的比赛之一,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知名度。纽约时报中学生社论比赛(New York Times Student Editorial Contest)是纽约时报系列论文竞赛之一,对于那些拥有写作天赋并渴望一展身手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展示舞台!

纽约时报中学生社论竞赛参赛规则

参赛资格

纽约时报中学生社论比赛面向全世界11-19岁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开放。其中13岁及以上的美国本土学生可以以个人名义报名参赛,其他地区的参赛者年龄在16岁以上方可以个人名义报名参赛。未达到相应年龄的参赛者需要委托监护人或老师报名参赛。

参赛作品要求:社论不得超过450字,文章必须为原创作品,未曾在任何媒体上发表过。文章应当探讨竞赛主题,并且清晰明确地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提交方式:参赛者需要在指定截止日期前将文章提交至竞赛官方网站。具体提交方式会在官方网站公布。

注意事项:参赛者需要遵守竞赛规则,严禁抄袭他人文章。如发现参赛者抄袭他人文章,将取消其参赛资格。参赛社论必须在2023年4月12日11:59 p.m.(美西时间)之前完成上传。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预约最新真题讲座、课程详情可添加下方顾问老师咨询

纽约时报竞赛含金量

评委阵容极强。纽约时报论文竞赛的评委 STEM写作竞赛的评委均为《纽约时报》资深编辑,评委的学识渊博,评判标准严格公正,因此能够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作文。这也提高了该竞赛的难度,进一步彰显获奖者的实力。

奖项设置丰富。纽约时报论文竞赛设置了丰富的奖项,不仅有各个年级的第一名、第二名等,还设有多个类别奖、最佳作文奖等。获得这些奖项,对学生的升学和申请大学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该竞赛高含金量的体现。

知名度极高。纽约时报作为一份具有很高知名度的报纸,其主办的论文竞赛也受到广泛关注。获奖者的作品会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名度,也是很高的荣誉,这都提升了该竞赛的含金量。

消费者信任度高。纽约时报作为一家百年历史且信誉极高的媒体,其主办的论文竞赛也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信任。因此,在该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会被视为学生写作实力的证明,这增强了该竞赛的含金量。

在这样一场权威性和知名度极高的竞赛中获得奖项,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这也进一步提升了该竞赛的含金量。

在这样一场权威性和知名度极高的竞赛中获奖,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这也进一步提升了该竞赛的含金量。

Top30院校认可的王牌竞赛!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参加纽约时报论文竞赛?

近年来,由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数量不断攀升,对于意向去国外留学的同学来说,竞争也更加激烈,提升背景“软实力”是必不可少的。纽约时报竞赛便是一项含金量高、备赛周期短、可以快速提升软实力的国际知名竞赛项目。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参加纽约时报论文竞赛?又该如何备考呢?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参加纽约时报论文竞赛

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纽约时报论文竞赛主要评价学生的写作技巧,因此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会更容易在该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获得较高的名次。

阅读量较大、知识面较广的学生。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需要对相关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见解。因此,阅读量较大、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比较关注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论文题目的要求,写出更加精彩的作文。

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纽约时报论文竞赛要求学生用流畅和准确的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英语成绩较好,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生,会更容易在该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

科学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不仅需要有好的语言表达,更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因此,在科学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更容易构思出一篇论据充分、逻辑清晰的议论文。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预约最新真题讲座、课程详情可添加下方顾问老师咨询

纽约时报论文竞赛备考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题目

纽约时报论文竞赛的题目设置广泛,涵盖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学生应选择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题目来参赛,这样才能写出更出色的作文。

2.积累相关背景知识

无论选择哪个题目,学生都需要对相关议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构思出论点充分、论据合理的作文。因此,学生应提前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所选题目有比较系统和深入的了解。

3.精读范文,学习评委的评判标准

通过阅读历年获奖作文,可以了解评委的评判标准,学会如何构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学生应仔细分析这些范文的结构、论证方式、语言表达等,并加以学习和模仿。

4.训练写作技巧

要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需要有很强的写作技巧。学生应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学会合理运用修辞手段,写出流畅和连贯的文章。

总体来说,要想在纽约时报论文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生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题目,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学习范文和评委的评判标准,训练自己的写作技巧,并找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只有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2023年纽约时报中学生社论竞赛来袭!|纽约时报竞赛备考策略

美国纽约时报写作竞赛是当下全球最受关注含金量最高的写作竞赛之一,它吸引全球大量的参赛者和关注者,对提升英语的写作水平及申请名校的学术背景有极大的助力。纽约时报中学生社论竞赛是一项极具含金量,能够实现成果产出的竞赛,2023年3月第十届社论竞赛正式开启

纽约时报中学生社论竞赛

作品提交时间:2023年3月15日-4月12日;

参赛对象:全球11-19岁中学生;

作品字数:不超过450个单词,不包括标题与引用;

参赛规则:

1、自选话题、原创作品,反映学生本人的思想境界与真实写作水平;

2、所有引用需要注明出处,至少1处来自《纽约时报》过往文章,至少1处来自《纽约时报》所刊文章之外的可靠来源。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预约最新真题讲座、课程详情可添加下方顾问老师咨询

纽约时报竞赛备考策略

纽约时报论文竞赛是一场具有很高难度的比赛,要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学生需要采取一定的备考策略,才能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奖项。

精选感兴趣的题目。纽约时报论文竞赛提供了多个备选题目,学生需要仔细分析各个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且擅长的题目来参赛。感兴趣的题目会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也更容易构思出独特的观点;擅长的题目会让学生写出更出色的作文,更容易获得评委的青睐。

做好相关研究。无论选择哪个题目,学生都需要对相关议题做充分的研究,了解其发展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只有对题目有深入理解,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和论据,构建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分析范文和评委的评判标准。通过仔细阅读历年获奖作文,可以分析评委的评判标准,掌握他们注重的点。学生需要研究这些范文的结构、论证方法、语言表达等,并加以学习和模仿,写出符合评委评判标准的作文。

训练写作技巧。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议论文,除了有合理的论点和论据之外,还需要有很强的写作技巧。学生应进行大量写作练习,熟练掌握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包括合理的框架结构、流畅的语言表达、恰当的修辞手段等。

充分准备。纽约时报论文竞赛是一场重要的比赛,学生应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备考策略之外,学生还需要准备好文具、草稿纸等。当天的心情和状态也会影响作文质量,因此学生应保证充足的睡眠,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状态参加竞赛。

总体来说,要在纽约时报论文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学生需要采取系统和有效的备考策略。精选感兴趣的题目、做好相关研究、分析范文和评委的评判标准、训练写作技巧、请教师或家长指导、充分准备等,都是备考策略的重要环节。只有在这些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在竞赛中脱颖而出。

藤校申请利器!纽约时报竞赛为什么值得参加?

纽约时报论文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国际性的英语写作舞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参赛学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采取有效的备考策略,才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好成绩。

纽约时报竞赛介绍

纽约时报论文竞赛(The New York Times Student Editorial Contest)是一项针对中学生的国际性英语写作比赛。该竞赛由美国《纽约时报》主办,每年举办一次,面向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学生。参赛学生需要就时事议题撰写一篇英文论文,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公布在《纽约时报》上。

该竞赛的宗旨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写作技巧。参赛学生需要围绕时事热点话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文中建构合理的论点和论据进行论证。优秀的作文不仅要表达清晰和连贯,同时还需要有独到的见解。评委会会评估作文的观点、论证力度、语言表达等要素,选出最佳作品。

论文书写步骤:

1)深入分析相关题目:
2)头脑风暴、缩小范围,确定选题方向
3)知识背景补充、确定相关文献和期刊范围
4)确定具体的写作题目及方向
5)了解学术写作方法及规范
6)完成、修改、确定文章大纲

为什么要参加纽约时报?

高含金量

获奖率超低,更加凸显了纽约时报竞赛的含金量之高!2022年,主办方从16664份作品中仅评选出11个Winners,18个Runners-up和53个Honorable Mentions,综合获奖率仅约0.5%。

获得国际认可

纽约时报论文竞赛是一项国际性比赛,获奖作品将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有利于学生获得国际认可和提高自信心。

核心能力训练

议论文长期以来一直是高中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是基于证据的议论文写作却更是大学的核心。该竞赛可以帮助学生们练习如何搜集对自己的论点有力的证据,这在大学的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提升综合素质

想要产出一篇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基础和观察力,还离不开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帮助。撰写论文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学生需要构建自己的观点和论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且参赛需要撰写英文议论文,有助于学生掌握议论文的结构、逻辑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英语写作水平。Top 30名校非常看重的综合素质,还是积累文书素材的绝佳机会!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预约最新真题讲座、课程详情可添加下方顾问老师咨询

高含金量人文社科竞赛!2023上半年《纽约时报》系列写作比赛整理!

不同于理科竞赛的形式多种多样,人文社科类的竞赛非常少,美国“三大报纸”的纽约时报所举报的一系列竞赛论文竞赛主题多样,深受国内学生的欢迎。《纽约时报》主办方一直致力于:帮助青少年参与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告诉青少年他们的声音和想法很重要。

今天为大家汇总一下2023上半年《纽约时报》可以参加的论文竞赛!

STEM Writing Contest

纽约时报STEM写作竞赛是一个不限制专业,甚至可以说对理科生更友好,全球范围内的英语写作大赛。参赛者可以选择一个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STEM相关,且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概念或问题,用不到500字篇幅为大众进行科普。

比赛时间

2023年1月18日-2023年2月15日

作品要求

对于本次比赛,官方要求同学们以探究和发现精神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与 STEM 相关的问题、概念或问题,并以不超过 500 字(不包括标题)的方式向普通观众解释复杂有趣的科学概念,文章应解释为什么该主题很重要。作者为什么在乎?读者为什么要关心?它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以及如何影响?它与该领域更广泛的问题、当今世界和我们自己的生活有何关联?

Editorial Contest

纽约时报的社论写作竞赛(New York Times Editorial Contest)今年是第十届举办,邀请全球学生对各类社会话题进行思考,写出正式、简短、以论据为基础的说服性文章,类似纽约时报发表的社论。

比赛时间

2023年3月15日-2023年4月12日

作品要求

选择一个你关心的话题,并提出一个能说服读者也关心这个话题的论点;

社论文章不能超过 450 字,所以要确保论点足够集中,并提出有力的论据;

研究并收集证据来支持你的论点,需要至少使用一份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和至少一份来自《纽约时报》以外的文章作为论据;

社论比赛可以个人参赛也可以小组参赛,但每个学生只能提交一篇社论文章。

Summer Reading Contest

纽约时报夏季读写比赛(NYT Summer Reading)是纽约时报从 2010 年起每年夏季进行举办的竞赛,邀请全球青少年参与挑选他们过去一年中读过最喜欢的《纽约时报》文章,并撰写一篇不超过 1500 词的读后感。《纽约时报》的编辑会每周挑选出他们最喜欢的读后感,并在其网站进行发表。

比赛时间

2023年6月9日-8月18日可选其中一周投递,也可以每周都投递,但每周仅可投递一篇。

作品要求

可以选择纽约时报上2022年发布的任意主题下的任意一个articles, Op-Eds, videos, graphics, photos and podcasts发表自己的看法

Our Weekly Current Events Conversation Challenge

《纽约时报》邀请学生对 Daily Writing Prompts上发表的新闻做出评论,并且每周会进行评比,全年都可以参与。把结果公布到全世界都可以看到的Current Events Conversation这个roundup中。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预约最新真题讲座、课程详情可添加下方顾问老师咨询

文理皆宜|纽约时报写作竞赛该如何准备?附竞赛常见问题

无论你是对人文社科感兴趣,想要展示自己在学术上的优势,还是有志于理工科,打破自己理工科身份在招生官眼里的“刻板印象”,纽约时报系列竞赛都非常值得一试!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一名拥有30年招生经验的前招生官所言:“招生官最感兴趣的是学生的思想,通常会先看申请人的个人叙述部分。”

参加写作竞赛备赛过程:

前期:大量阅读上的积累

与常规竞赛不同,在写作竞赛涉及的这些领域,想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无法脱离大量阅读上的积累。这个是前期的准备及积累必备环节。

中后期:寻找充分的论据支持

当竞赛时间公布后,仅剩几个月的写作备赛时间,这时候能够根据所给的话题/题目去寻找充分的素材来源及论据支持更为关键。

此外了解纽约时报系列竞赛中每一项写作竞赛的比赛要求和评分标准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文章写的再好,一篇不符合规范的作品也会无缘奖项。

常见问题

1.纽约时报最喜欢什么样子的评语?

题材不重要,纽约时报关心的是你选择它的原因以及你的看法。曾经的获奖者写过冠状病毒、种族主义、阿尔茨海默病和电子烟的危害等重大话题,但他们也写过手提包、蜂鸟、 垃圾食品、碧昂丝、迪斯尼表演、 跑步和百吉饼。无论主题是什么,学生们会发现年复一年的获胜评语都是与新闻建立了个人联系的, 并且是提出了的更广泛的问题和想法的。

无论学生们是被一篇文章打动,被一篇文章启发,被一张照片打动,被一篇社论激怒,还是被一段视频启发,只需在《纽约时报》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并诉说原因就可以了。

2.将由谁来评判我的评论?

Learning Network的工作人员,纽约时报记者团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教育工作者。

3.必须订阅纽约时报才能参加比赛吗?

不一定。纽约时报有一个数字订阅系统,读者每月可以免费阅读五篇文章,如果学生们超过了该限制则需要成为订阅者。但是,所有面向学生的学习网络帖子,以及所有从链接访问的文章都可以在没有订阅的情况下访问。因此,如果学生们使用纽约时报网站上链接的任何文章,它们将不计入五篇文章的限制。而且,每次纽约时报提出问题时都将包含大约 25 篇最近的文章的链接,所以如果学生们没有自己的订阅也可以从中选择。学生们还可以在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找到《纽约时报》的副本。

想要为自己的参赛增加信心?增添胜利的筹码吗?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获取名师一对一辅导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纽约时报系列竞赛2023年度竞赛时间表来袭!快来看看哪个适合你

对于名校申请者来说,如何能让自己的想法和表达能力的优势充分显现呢?《纽约时报》所举办的“纽约时报系列写作竞赛”就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可以让大家在大学申请时展示自己的社会参与度与学术发展潜力

2023年度竞赛时间表

New York Times Vocabulary Video Contes

投稿日期2023年2月15日-3月15日

词汇视频比赛是制作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定义或教授《纽约时报》每日词汇集中的任一单词。

New York Times Student Editorial Contest

投稿日2023年3月15日-4月12日

纽约时报社论竞赛,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拓宽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从《纽约时报》内部和外部的来源收集证据,并写一篇简明的社论(450字以内),以说服读者相信他们的观点。社论应侧重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用可靠的来源说明不同的观点,并说服读者相信学生的观点。

New York Times Annual Student Podcast Contest

投稿日2023年4月12日-5月10日

纽约时报播客比赛比赛由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起,面向11-19岁英美国家的初高中生,及16-19岁的全球学生。2022年是播客比赛走过的第五个年头,该比赛鼓励全球学生提交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原创播客短片,从而接触到更为广阔的媒体观众。

New York Times Summer Reading Contest

投稿日2023年6月9日-8月18日

纽约时报夏季读写比赛,学生可以任意选择纽约时报上发布的任意主题下的Article、Essay、Video、Interactive、Podcast or Photograph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能超过250~300个字。每周结束时,评委们会选出他们最喜欢的回答,之后将回答发表。

全年滚动:时事对话比赛

每个星期的星期一,纽约时报会给出他们的一个新闻,让全球各地的初中生进行评论,学生对新闻的看法可以只有五行字,纽约时报会选出其中的最佳评论。这个竞赛不设立奖状,但是会对评论优秀的学生进行提名。

想要为自己的参赛增加信心?增添胜利的筹码吗?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获取名师一对一辅导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参赛意义

高含金量和认可度

获奖文章将会在《纽约时报》网站刊登,并且有机会出现在印刷版的《纽约时报》上,可以增加自己的申藤筹码。一旦获奖,纽约时报的知名度、曝光率和全球认可度都会给这份荣誉增添不少分量。

为申请梦校助力

大学的招生录取过程大多采取综合性评估的方式,全方位地考察学生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此时,一篇思想深刻、用词老道,或是能充分彰显自己个性的好文章是积累文书素材提升写作能力、以及彰显社会参与度的机会,为圆梦助益颇多!

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备赛过程中,想要产出一篇优秀的作品,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基础和观察力,还离不开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帮助。对于写作能力不那么突出的学生,在备赛过程中也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面。

2023年纽约时报学生社论即将来袭!三个写作技巧助你拿奖!

除了学习成绩(GPA)和标化成绩(托福、雅思、GRE、GMAT、SAT等)要过硬以外,提升软实力更是成为名校申请者们当下的目标。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一项即将开赛的含金量高、备赛周期短、可以快速提升软实力的国际知名竞赛项目——New York Times Student Editorial Contest(纽约时报学生社论赛)。

NYT Students Editorial Contest 纽约时报中学生社论竞赛是纽约时报一系列学生写作竞赛之一,比赛邀请学生将对各类社会话题的想法变成正式的、简短的、以证据为基础的说服性文章,鼓励学生通过使用多种消息来源来拓宽自己的新闻渠道,了解对所选问题提供各种观点的消息来源。

赛事规则

比赛时间:2023年3月15日-2023年4月12日

参赛对象:全球13-19岁初中或高中生(纽约时报员工子女无法参加)

想要为自己的参赛增加信心?增添胜利的筹码吗?

扫码免费领取往届优秀获奖作品,获取名师一对一辅导

咨询参赛注意事项+预约试听体验课

作品要求:

选择一个你关心的话题,不管它是不是在纽约时报网站上讨论的话题)然后从《纽约时报》内外的来源收集证据,写一篇简明的社论;

社论文章不能超过 450 字,所以要确保论点足够集中,并提出有力的理由;

研究并收集证据来支持你的论点,至少1处来自《纽约时报》过往文章和至少一份来自《纽约时报》以外的文章作为论据;

可以独自一人参赛,也可以小组参赛,但每个学生只能提交一篇社论。

标题和参考来源的字数,不计入450字的限制

三类奖项:Winners、Runners-up、Honorable Mentions、Round 3 Finalists

奖项会在比赛结束后两个月内公布。优秀的参赛作品将会被发表于纽约时报的“学与教”专栏(The Learning Network: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The New York Times),也有机会在《纽约时报》纸质报纸上发表。

写作技巧

想要写出一篇出色社论,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一定要选择你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只有基于兴趣和自身经历,才有有所思并写出能够打动他人的文章。

研究获奖范文。NYT有一套非常完善的打分体系,包括:论点、论据、分析和说服力、语言、规范这5大方面。对于想要获奖的同学,研究历年获奖论文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简洁明了。社论竞赛的论文字数要求是在450字以内,这就要求大家能够言简意赅,简单直接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中心思想要明确,论点简明清晰,论据充分,就是一篇很好的社论文章。

第四届年度学生社论大赛获奖名单

。。。亚历克·索斯/马格南,《纽约时报》 

_________

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们邀请学生就他们关心的问题撰写简短的社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接受挑战。

学生经常从自己生活中深思熟虑的问题开始:为什么我学校的体育项目比音乐项目更有资金?为什么我们在主动射击演习时躲在教室的角落里?为什么我的同学在效忠誓言中不站起来?他们提出复杂、真诚和经过充分研究的答案作为回应。

学生们着眼于国家和世界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例如,改善中国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者的困境,或者降低美国监狱的累犯率。

我们真的很喜欢这个比赛,因为它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想要改变的东西,无论大小。所以,如果你不喜欢一直排在最后,因为你的姓氏以“Z”开头,那就表明立场。如果你想让书和电影中更多的角色更像你,那就写吧。如果你想让社会少浪费或更宽容,那就告诉世界。改变始于注意、批判性思考和开始有意义的对话——这就是这些学生在社论中所做的。

但是赢得这场比赛?从 7,895 个参赛作品中被选为获胜者并非易事,创下了纪录。你如何让你的作品从提交给我们比赛的其他社论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当你只有不超过450个单词来表达你的观点时?

这里有一种方法:强势起步。在前几句话中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不要花太长时间来陈述你的论点。

这是另一个:选择一个新的话题,或者一个流行话题的新角度,并且非常清楚你在争论什么。通常,当学生缩小特定关注点的范围时,他们的社论会变得更有说服力。

还有什么?用原始、自信的声音写作,避免公式化的语言和结构。如果适当,承认并巧妙地提出反驳。

下面,我们列出了 10 位获奖者、15 位亚军和 45 位荣誉奖。我们还包括所有决赛选手的 PDF,其中包括 58 名进入第三轮评审但未完全进入获胜者圈子的选手

从 5 月 22 日开始,我们将在每个工作日发布 Top 10 论文之一的帖子,我们希望您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挂在学校公告板上,甚至可能用作明年比赛的“导师文本”。

下面的每个类别都按标题的字母顺序列出了我们的最爱。在缺少标题的地方,我们想出了自己的标题。

前 10 名获奖者

A Psychedelic Cure?” by Reagan Briere, age 16
In Nothing We Trust” by Francesca Kelley, age 18
Leave the Citizens to Their TV Shows” by Yijia Hu, age 17
Losing the Internet” by David Scharts, age 15
Reform the Prison, Then the Prisoner” by Katherine Leonard, age 16
Stopping Bullets With Locked Doors and Silence Is Already Pulling the Trigger” by Daina Kalnina, age 15
The Anguish of the Rich” by Yiqi Wang, age 17
The Asian Misnomer: What the Affirmative Action Debate Misses” by Matteo Wong, age 16
The Collateral Damage of Defending Democracy” by Sarah Heiland, age 18
The Missing Anthropological Exhibit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y Alec Farber, age 16

亚军

“America First” by Safa Saleh, age 17
“America? More Like Ameri-Can’t Vote” by Gianni Carcagno, age 17
“Climate Literacy: A Critical Step Toward Climate Stability” by Ella Shriner, age 14 and Hannah Witscher, age 15
“Cultural Appropriation: A Measure of Empathy” by James Chang, age 16
“Discourse Is Democracy: Allowing Uncensored Speech on College Campuses” by Abigail Hogan, age 17
“Drone Warfare: The Failing Fight Against the Modern Hydra” by Michael Levinger, age 16
“Generation Code Red” by Grace Scullion, age 16
“Humane Human Zoo?” by Ella Ward, age 15
“Paper or Plastic? How About a Paper ON Plastic!” by Melody Markert, age 17
“The Future Disintegration of American Democracy Through Athletics” by Julianne Yu, age 16
“The Case for Teaching News Literacy” by Mary Hannah Grier, age 17
“The Unspoken Alphabet Problem” by Stephanie Zhang, age 14
“The ‘War on Drugs’ Will Never Work; Legalization Will” by Kristina Vakhman, age 18
“There Is No Happily Ever After Without Once Upon a Time” by Bridget O’Leary, age 17
“When Will This Class Be Useful?” by Casey Stark, age 15

_________

荣誉奖

“#WorldChanger” by Joyce Zhou, age 17
“A Case for Impassiveness” by Lea Marchl, age 16
“A Scoo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by Emma S., age 18
“AP Tests Don’t Leave Enough Room for the Human Side of History” by Tom Malmgren, age 16
“Are My Shoulders Distracting You?” by Mairi Alice Dun, age 17
“Autism: Educated and Extraordinary” by Isabella Zhang, age 17
“Bittersweet” by Rena Rachlin, age 15 “Child Labor in the U.S. Today” by Jasmine Campos, age 16 and Charlotte Principal, age 16
“China Needs Silver Lining” by Wangchen Zhou, age 17
“Colleges Should Abandon Race-Based Affirmative Action to Achieve True Diversity” by Eric Davis, age 18
“Embrace the Mess” by Chi Yu, age 14
“Fast Fashion Is Destroying Our World” by Melissa Wang, age 17
“Food Stamps Need a Change” by Patrick Meara, age 17
“Governor Cuomo Frees the Plastic Bagss” by Jiayan Chen, age 17
“Help Wanted: Moderate Politicians” by Ireland Degges, age 17
“High School Should Not Just Be About Sports” by Swathi Kella, age 16
“How Far Can Post-Truth Democracy Take Us?” by Jiahe Yang, age 18
“How to Revitalize the Public Education System” by Dhara Yu, age 18
“Last Man Standing” by Kathryn Porter, age 16
“Leave Me Alone” by Celia Silver, age 17
“More Than a Morning Kick” by Emma Cary, age 16
“Multiple Choice: Not Multiple Enough” by Yi-Mei Templeman, age 17
“Picking Cotton: An Immigrant’s Perspective” by Allan Njomo, age 16
“Post-Democracy” by Nadav Ziv, age 17
“Should Juvenile Offenders Receive Life Sentences Without Parole on Their First Offense?” by Tayler Gavetti, age 16
“Should Obamacare Be Repealed?” by William Pharo, age 16
“Single Payer: A Cure for America’s Healthcare Woes” by Akshay Manglik, age 13
“Streaky Friendship” by Yuxin Long, age 16
“Technology: A Hindrance to Learning” by Zachary Weiss, age 17
“Teens, Technolog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y Sam Jagolinzer, age 17
“The Bluest Note” by Nicholas Dasoveanu, age 18
“The College Conspiracy” by Serenity W., age 17
“The Cost of Health Care May Be in Your Genes” by Sophia Lo, age 16
“The Demoralizing of the Elizabethan Language” by Olivia Seymour, age 14
“The Disposable Nightmare” by Tianxin Guo, age 14
“The Education Gap” by Adam Traweek, age 16 “The Environment in the Age of Trump” by Elliot Tuttle, age 17
“The Growing Problem of Screen Addiction” by Kaitlin Craig, age 16
“The Picture of Education We Must Change” by Danielle Naidrich, age 17
“Tipping the Pay Scale” by Ruhee Damle, age 14
“Untitled” by Melinda Hartz, age 16
“We Should Be Teaching Rap Music in Schools” by Jack Zuckerman, age 19
“What Do You Call Someone That Only Speaks One Language? An American.” by Paige Patton, age 16
“Where Are All the Rainbows?” by Storm Viridian Murray, age 17
“Where Trump’s Ban Stands Legally” by Marcus Linde, age 16

_________

以及所有决赛入围者,包括进入第 3 轮的 58 篇精彩社论

评委: Amanda Christy Brown, Shannon Doyne, Caroline Crosson Gilpin, Michael Gonchar, Annissa Hambouz, Thomas Houston, Shira Katz, Willow Lawson, Linda Leavitt, Sue Mermelstein, Anna North, Roxie Salamon-Abrams, Katherine Schulten, Matt Schwarzfeld, Natlie Shutler and Kate Spence-Ado

Editorial Contest Winner | ‘The Missing Anthropological Exhibit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弗雷德·康拉德/《纽约时报》

我们每天发表一篇文章,以表彰第四届年度学生社论大赛的前 10 名获奖者。

下面是亚历克·法伯(Alec Farber)16岁的一篇文章。

The Missing Anthropological Exhibit at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serves 5 million visitors annually, ranging from elementary schools to foreign tourists. Although massive displays like the dinosaur halls are famous draws, the museum is also well known for its anthropological exhibits, which include the Hall of Asian Peoples, the Hall of African Peoples, and so forth. However, for 148 years, the museum has decided to not create a hall for Europeans. The museum, in order to present visitors an updated view of anthropology, must add a Hall of European Peoples.

The idea of more European culture in our institutions can sound unnecessary, and even racist, to many. But before judging, ask yourself: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portraying Europeans as above anthropology? When only people of color are exhibited in the museum, visitors learn that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trinsically different about European culture. The exhibits teach this because they are rooted in a white, 19th century worldview. Although updated, the exhibits still reflect a time when European artifacts were considered “art” or “history,” while other artifacts were labeled “natural history.” The museum’s European superiority was so extreme that, in 1897, six Eskimos were displayed solely as “a source of amusement” for visitors. Such racism in anthropology was common at a time when anything European was considered “civilization,” while anything else was labeled “primitive.”

Admirably, anthropologists have worked for years to replace racism with more modern principles. These principles include that all cultures are equal and deserve respect, and that anthropologists shouldn’t label a culture “primitive” just because they are different. What the museum has not done, by excluding Europe from display, is teach visitors that all cultures deserve the same level of scientific scrutiny. The truth is that anthropology should apply to all cultures, and no ethnicity should be above scientific study. Margaret Mead once said that “the more complex a society becomes, the more fully the law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versity of the people who live in it.” I would argue that the more complex our view of culture becomes, the more fully our institution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versity of the people who visit.

If the museum is truly for all people, then it must be about all people. There is nothing intrinsically different between Europe’s culture and that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ll cultures are equally complex and impressive. The only reason to isolate the study of Europe from the rest of the world would be because Europe is somehow special, something we know to be false. European culture is unique, but not uniquely superior. Yet, until Europeans are included in the Museum’s Anthropological Halls, visitors will learn otherwise.

Works Cited

Kaufman, Michael T. “About New York; A Museum’s Eskimo’s Skeletons and Its Own. 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1, 1993.

Popova, Maria. “Margaret Mead on the Root of Racism and the Liability of Law Enforcement”. brainpickings.org. 2014.